陽明山,坐落於臺北盆地北緣,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是臺灣著名的旅遊勝地。早在 1937 年,陽明山即被指定為「大屯國立公園」,揭開了其成為國家公園的序幕。追溯其歷史軌跡,我們可以探究「陽明山為什麼是國家公園?」這段迷人的故事。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參觀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七星山等區域,探索其豐富的地質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
- 探索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多樣性生態環境,欣賞其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和美麗的自然風光。
- 親近大自然,體驗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休閒遊憩價值,享受健行和親水的樂趣。
可以參考 陽明山是一座山嗎?揭秘「草山」的由來
陽明山未被列入國立公園的軍事因素
在規劃大屯國立公園的過程中,七星山區被排除在國立公園界線之外,背後隱藏著軍事防禦的因素。當時,日本總督府鑑於國際情勢日益緊張,考量到七星山區的戰略地位,認為將其納入國立公園將對國防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七星山區位處台北盆地的北緣,居高臨下,可俯瞰整個台北市區。一旦發生戰爭,七星山區將成為絕佳的軍事觀測點,方便敵軍掌握台北市的軍事動態,對國防不利。此外,七星山區內地形複雜,多山丘、斷崖,易於設置軍事設施,有利於敵軍展開防禦作戰。
基於這些軍事考量,日本總督府決定將七星山區排除在國立公園範圍之外,並規劃將其劃歸軍方管轄。此舉旨在保障國防安全,避免七星山區在戰爭中成為敵軍的軍事要塞,威脅台北市的安危。
大屯國立公園的誕生: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前身
大屯國立公園的設立,可追溯至日治時期。1936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國立公園委員會,肩負規劃台灣國立公園的重責大任。經過審慎評估,委員會選定自然景觀豐富且具地質學意義的大屯火山群,作為首座國立公園的預定地。1937年,總督府公告將大屯火山群及其周邊地區,指定為大屯國立公園,面積廣達8,265公頃。
大屯國立公園的設立,具備多重意義。首先,它彰顯了日治政府對台灣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視。其次,它促使台灣國立公園制度的建立,為日後其他國立公園的成立鋪路。此外,大屯國立公園的劃設,也為陽明山地區的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大屯國立公園的原始規劃中,並未納入七星山區。原因在於軍事考量,七星山區為當時台灣重要的軍事要塞,需要保密措施。因此,七星山區並未納入國立公園範圍,而成為日後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組成部分。
陽明山國立公園:探尋其起源與地位
陽明山國立公園的起源可追溯至 大屯國立公園,後者由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於 1937 年 指定為日本國立公園。當時規劃的公園範圍涵蓋台北近郊和大屯火山群,總面積約 8,265 公頃。值得注意的是,在規劃階段,七星山區並未納入國立公園範圍內。其考量因素之一便是國防軍事需求。
當時,七星山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山頂設有軍事設施。若將此區域納入國立公園,可能影響軍事行動和防衛規劃。因此,經過審慎評估,七星山及其周邊地區被排除在公園範圍之外,以確保國防安全。這個決定也影響了陽明山後續成為國家公園的發展歷程。
雖然七星山未被納入公園範圍,但大屯國立公園的成立仍是台灣自然保育的重要里程碑。其後續發展也為陽明山成為國家公園奠定了基礎。在日本統治期間,大屯國立公園雖未能實質施行,但其規劃和理念為日後台灣建立國家公園體系提供了借鑑。戰後,在1985 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延續了大屯國立公園的保護精神,並將陽明山地區納入國家公園體系,成為台灣第一座保護火山地質景觀的國家公園。
時期 | 大屯國立公園 | 陽明山國家公園 | ||||
---|---|---|---|---|---|---|
指定時間 | 範圍 | 未納入範圍 | 成立時間 | 範圍 | 特點 | |
日本統治時期 | 1937 年 | 臺北近郊、大屯火山羣 (8,265 公頃) |
七星山區 | – | – | – |
戰後 | – | – | – | 1985 年 | 陽明山地區 | 保護火山地質景觀 |
大屯國立公園:陽明山成為國家公園的序章
大屯國立公園的成立,不僅為陽明山蘊藏豐富的自然景觀提供了法定保護,更奠定了陽明山成為國家公園的基石。1937年,在當時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的規劃下,大屯國立公園於焉誕生。其範圍涵蓋今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部分區域,除七星山系因軍事考量未納入範圍外,總面積達8,265公頃。
大屯國立公園的設立,其初衷在於保護陽明山的自然景觀。當時,陽明山一帶的溫泉資源豐富,且擁有多座火山、硫磺噴氣孔等特殊地質景觀,因此被視為值得保護的珍貴自然資產。此外,大屯國立公園的設立,也肩負著促進國民遊憩、教育與研究等職能,為民眾提供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並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
總的來說,大屯國立公園的成立,是陽明山成為國家公園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其保護了陽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並推動了遊憩、教育與研究等面向的發展,為陽明山日後升格為國家公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屯國立公園的規劃: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雛形
大屯國立公園的規劃始於 1934 年,當時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委託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的鹿野忠雄教授進行實地調查。鹿野教授提出規劃建議,將大屯火山群一帶指定為國立公園,並於 1937 年 12 月 3 日正式公告成立「大屯國立公園」,面積達 8,265 公頃。
大屯國立公園的規劃以自然保護和遊憩為主要考量。鹿野教授規劃出包括七星山、大屯、紗帽山等重要火山地景,以及擎天崗、小油坑等著名溫泉景點。同時,規劃中亦包含了自行車道、步道等遊憩設施,提供民眾親近自然、休憩遊憩的場所。
大屯國立公園的規劃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雛形,為日後國家公園的設立奠定基礎。其自然保護和遊憩的理念,至今仍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的重要方針。
陽明山為什麼是國家公園?結論
陽明山之所以被指定為國家公園,有其深遠的歷史與自然價值: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成立,不僅見證了大自然的奧妙與人文的交織,更肩負著保育生態環境、傳承文化遺產、提供休閒遊憩等多重使命,成為一處寶貴的自然與文化資產,值得我們珍視與保護。
陽明山為什麼是國家公園? 常見問題快速FAQ
陽明山最初為什麼不在大屯國立公園的規劃範圍內?
考量國防軍事需求,七星山區未納入國立公園範圍。
大屯國立公園規劃時,除了七星山區外,還有哪些區域未納入?
因軍事管制因素,大屯山北麓禁止進入,亦未納入國立公園範圍。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如何從大屯國立公園演變而來的?
大屯國立公園的規劃雖然因戰爭而中止,但為後來設立陽明山國家公園奠定了基礎,並於 1972 年正式公告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