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但你知道「馬鈴薯發芽」竟隱藏潛在危機嗎?根據專家指出,一旦馬鈴薯發芽,其芽眼和外皮周圍會產生大量茄鹼,食用過多恐導致急性中毒。即使將發芽部位挖除或烹煮熟透,茄鹼毒素依然無法被破壞,因此務必避免食用。此外,當馬鈴薯經日曬後變綠,也代表葉綠素已產生,同樣不宜食用。
可以參考 馬鈴薯營養指南:改善健康,補充關鍵維生素
發芽馬鈴薯的毒性:認識茄鹼
馬鈴薯發芽時,會產生名為「茄鹼」的毒素。茄鹼是一種存在於茄科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分佈於發芽、綠化的馬鈴薯中。當馬鈴薯接觸光線或受到機械損傷時,會啟動其自我保護機制,產生茄鹼以抵禦外來侵害。
茄鹼的毒性會因品種、發芽程度、部位而異,發芽部位的茄鹼含量最高。食用過量茄鹼可能引發急性中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頭痛、頭暈、流涎等。嚴重的中毒甚至會導致心臟衰竭、呼吸困難等危及生命的後果。
茄鹼是一種熱不穩定的物質,無法透過一般烹調方式破壞其毒性。即使將發芽部位挖除,或將馬鈴薯煮熟,也不能完全消除茄鹼的毒性。因此,為了避免食用茄鹼而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應徹底棄置,不可食用。
除了發芽外,馬鈴薯變綠時也表示含有茄鹼。當馬鈴薯接觸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時,會產生葉綠素而使外皮變綠。綠化的部分毒性更強,其茄鹼含量比發芽部位更高。因此,變綠的馬鈴薯也應一律棄置,切勿食用。
馬鈴薯發芽變綠有毒:不能大意
發芽馬鈴薯之所以有毒,是因為它含有茄鹼(Solanine),這是一種存在於植物中,具有毒性的生物鹼。茄鹼主要分佈在馬鈴薯的皮、芽和綠色部位,如果馬鈴薯發芽或變綠,茄鹼的含量就會增加,即使挖除發芽部位或煮熟,也無法完全破壞毒素。因此,發芽或變綠的馬鈴薯是不能吃的。
茄鹼中毒的症狀可能會在食用後數小時內出現,常見症狀包括:
- 腹痛
- 腹瀉
- 噁心
- 嘔吐
- 頭痛
- 頭暈
- 神智不清
- 瞳孔放大
- 呼吸困難
- 心跳加速
在嚴重的情況下,茄鹼中毒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如果您發現馬鈴薯已經發芽或變綠,請不要食用,直接丟棄。
為了避免茄鹼中毒,您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 購買馬鈴薯時,應選擇外觀良好,沒有發芽或變綠的馬鈴薯。
- 馬鈴薯應儲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
- 馬鈴薯最好在購買後一週內食用完畢,如果需要長期保存,可以將其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庫冷凍。
- 如果發現馬鈴薯已經發芽或變綠,請不要食用,直接丟棄。
如果您不小心食用了發芽或變綠的馬鈴薯,請立即就醫,並將馬鈴薯的樣本帶給醫生,以便醫生能夠確定您的中毒原因並提供適當的治療。
馬鈴薯發芽.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馬鈴薯發芽後茄鹼暴增:小心食用!
馬鈴薯發芽後,不僅外觀不佳,其內部也會發生劇烈的化學變化,導致茄鹼含量大幅增加。茄鹼是一種天然的毒素,存在於茄科植物中,包括馬鈴薯、茄子、番茄等。當馬鈴薯發芽時,茄鹼會集中在芽眼和芽周圍的組織中,含量遠高於未發芽的部位。
茄鹼具有神經毒性,食用過量可能造成急性中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抽搐,甚至昏迷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挖除發芽部位或煮熟馬鈴薯,也無法完全破壞茄鹼毒素。因此,建議民眾避免食用發芽馬鈴薯,以保障自身健康。
預防馬鈴薯發芽,可從儲存方式著手。將馬鈴薯置於陰涼、通風良好的場所,避免陽光直射,並確保儲存環境乾燥。此外,適當的溫度控制也能抑制馬鈴薯發芽。一般而言,將馬鈴薯儲存在攝氏7-10度的環境中,有助於延長其保鮮期,降低發芽風險。
特徵 | 影響 | 建議 |
---|---|---|
外觀不佳 | 降低食用價值 | – |
茄鹼含量大幅增加 | 神經毒性,食用過量可能造成急性中毒 | 避免食用發芽馬鈴薯 |
毒素集中在芽眼和芽周圍組織 | 挖除發芽部位或煮熟無法完全破壞毒素 | – |
儲存方式: | 置於陰涼、通風良好、乾燥、避免陽光直射的場所 | – |
溫度控制: | 攝氏7-10度有助延長保鮮期,降低發芽風險 | – |
發芽馬鈴薯隱藏危機:茄鹼恐中毒,務必提高警覺
馬鈴薯發芽後,其中所含的茄鹼(solanine)會急劇增加,而茄鹼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毒素。茄鹼會導致急性中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頭痛、暈眩和腹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即使將發芽的部分挖除或煮熟,也無法完全消除茄鹼的毒性。
茄鹼主要存在於馬鈴薯的芽、皮和綠色部分。當馬鈴薯暴露在光線或空氣中時,會產生葉綠素,使馬鈴薯變綠。這個過程也會產生茄鹼,因此變綠的馬鈴薯也不可食用。
茄鹼的毒性強度因馬鈴薯的品種、發芽程度和儲存條件而異。一般來說,發芽較久或儲存在溫暖潮濕環境中的馬鈴薯,茄鹼含量較高。為了避免茄鹼中毒,建議購買新鮮無發芽的馬鈴薯,並將其儲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如果發現馬鈴薯已經發芽或變綠,請立即丟棄,千萬不要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茄鹼不僅存在於馬鈴薯中,茄科植物如茄子、番茄和辣椒也含有不同程度的茄鹼。食用過多這些發芽或變色的茄科植物,同樣可能導致茄鹼中毒。因此,在食用這些食材時,也需要仔細檢查,避免食用發芽或變色的部分。
小心馬鈴薯發芽:毒素茄鹼潛藏風險
馬鈴薯是一種常見的根莖類蔬菜,但其發芽後會產生大量的茄鹼 (solanine),這是一種有毒物質,一旦過量攝入,會導致急性中毒。茄鹼是一種醣類生物鹼,具有苦澀的味道和麻痺舌頭的作用,主要存在於發芽的馬鈴薯、發芽點、變綠的表皮和幼芽等部位。人體攝入過多茄鹼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頭暈、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等中毒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對於發芽或變綠的馬鈴薯,應立即丟棄,不可食用,以免造成健康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將發芽部位挖除或將發芽的馬鈴薯煮熟,也無法破壞茄鹼毒素。茄鹼的耐熱性極強,即使在高溫下仍能保持其毒性,因此食用煮熟的發芽馬鈴薯並不會降低中毒風險。此外,茄鹼在馬鈴薯中的含量會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存放過久的馬鈴薯也可能含有較高的茄鹼,食用時應特別注意。
預防馬鈴薯發芽變綠的關鍵在於正確儲存。應將馬鈴薯儲存在陰涼乾燥、通風良好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同時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此外,避免購買或食用已發芽或變綠的馬鈴薯,並定期檢查儲存的馬鈴薯,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丟棄。遵循這些建議,可以降低茄鹼中毒的風險,確保食用馬鈴薯的安全性。
馬鈴薯發芽結論
馬鈴薯發芽時,茄鹼含量會大幅上升,食用後可能導致噁心、嘔吐和腹瀉等中毒症狀。即使挖除發芽部位和煮熟也無法破壞毒素,因此應避免食用已發芽的馬鈴薯。此外,當馬鈴薯變成綠色時,也表示葉綠素產生,此時亦含有毒素,不應食用。民眾在選購馬鈴薯時,應仔細檢查有無發芽或變綠的情況,並妥善保存,避免馬鈴薯發芽變質,以確保食用安全。
馬鈴薯發芽 常見問題快速FAQ
Q1:馬鈴薯發芽後,挖掉芽眼就能安全食用嗎?
不正確。即使挖除發芽部位,茄鹼仍會殘存在馬鈴薯中,煮熟也無法破壞毒素,食用過量仍可能導致中毒。
Q2:為什麼馬鈴薯會變成綠色?
馬鈴薯在陽光或燈光照射下會產生葉綠素,使外皮變成綠色。綠色部分的茄鹼含量更高,應避免食用。
Q3:吃發芽馬鈴薯有哪些中毒症狀?
茄鹼中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頭暈,嚴重者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心律不整甚至死亡。